2012年2月至7月,我作為北京彰化通馬桶聯合大學的一名赴台交換生,在台灣建國科技大學進行交換學習。
我的老師知道我要去台灣做交換生,激動地跟我說:“培峰,到了台灣一定要好好體驗一下人家的教學方式,好好感受一下人家的教學環境,對你很有好處。”在台期間,每當我和大陸的朋友聊
天,他們不約而同問道:“台灣的教學環境是不是比咱們的好,是不是有好多不一樣的地方?”
心底裏我們都有種感覺,似乎台灣的教育教學理應和歐美極為相似。但現在我回想起來,閃現在眼前的,是和我們一樣的班級授課環境,幾十個同學規規矩矩地坐在教室裏聽任彰化抽化糞池課老師在講台上講述
自己的PPT,台生們也只有在老師的啟發下才彰化包通嘗試著回答問題,很多時候當老師津津有味地講述知識時,他們一樣低著頭點觸著智能手機的屏幕,師生之間少了些互動,上課氣氛自然就沉悶。
然而兩岸的教育觀念還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說,台灣的教學尤其注重實踐。
以我就讀的台灣建國科技大學為例,學校有一門公共必修課叫《生活通識》,課程的內容包含“插花、園藝、泡茶、煮咖啡、修馬桶、交際禮儀、按摩和護膚”等生活類知識,每一模塊的講師都是
從校外聘請的專業老師。這是全校學生在大學期間必須要完成的科目,所以,當學生走出校門後,基本上都是一名合格的家庭“主男”或“主婦”。
台灣教育的重實踐,還表現在學校的授課體系上。比如,在建國科大,老師中有很多是一線的企業家。以我所選的一門彰化抽肥課程《創新事業管理》為例,16周的課時中有12周課時都是任課老師邀請的創
業成功者,台生稱他們為企業家老師。我們的期末彙報就是為他們做一些真實的市場營銷或調查案例。當然了,老師說,只有這樣,我們學生才能知道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和技能。
台灣教育重實踐也表現在學校對學生的專業培養目標上。有母校老師委托我去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參觀該系的專業開設情況,該系老師談到了他們在培養學生上的一些思路。由
於公領系的學生畢業後一般都去台灣的國小工作,所以該系就按照台灣教育部門制定的“全台中小學教育教學規劃綱要”來制定自己的專業培養計劃,換句話說,台灣的小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技能和知識
,大學部分就培養出孩子們所需要的老師。
還有,全台的高校幾乎都開設一門課程叫“勞作教育”,主要針對大一的入學新生,課程開設為一學年,為學校的零學分必修課。課程的內容就更讓人匪夷所思,在學校沒有專門的保潔人員的情況
下,學生要負責包括刷馬桶、彰化通水管掃廁所在內的所有保潔工作,更不用說校園大掃除、教室擦黑板之類的衛生保護了,學生們不能有怨言,因為這是他們畢業的前提。我們作為交換生也一樣,在台期間每天
也要刷公用馬桶、掃廁所,我想大多數大陸生和我一樣都是第一次做這樣的勞動,情理上難以接受,不過到最後,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勞作實踐已基本喚醒了我們愛護周圍環境的意識,實踐出來的
東西委實遠比“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口號來得徹底。
另外,他們的重實踐還表現在老師必須帶領學生到企業參觀,學校鼓勵學生校外打工,學生廣泛參加各種社會技能競賽,等等。
我在台灣結交了一個台灣大學的朋友,叫阿祥。和他相識的時候,他正在准備創業賣小吃。回來後跟他再聯系時,得知他的小吃店已經開業,想必生意應該會不錯。
阿祥父母是台中某的老總,他畢業的時候更是有多家知名給他提供待遇不錯的職位。我很不解他賣小吃的舉動,他的回答是比較喜歡創業,喜歡這樣的工作氛圍。當我再問他會不會被身邊
的朋友誤解,他的回答更讓我震驚,他說:“小吃創業和大給的offer沒什麼不同,只是大家工作的領域不同罷了。”
我在建國科大有一個夜間部的同學阿弘。由於白天要上班,所以他只能晚上來校上課。有天晚上,我看到他一副疲憊的模樣,就含蓄地問他從事什麼工作,問得特別小心。不過他卻扯著嗓門回答說
:“我在某某超市做倉庫保管員啊,我的工作內容……”在說到“倉庫保管員”時,他的音量明顯提高了好幾倍。我不能理解“倉庫保管員”這個職位在他有多重要,但我堅定無疑地知道:他們每
一個人所從事的工作,都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肯定。一個高學曆的知識型人才,難道非要做面子職位嗎?
像阿祥和阿弘有這樣的心態,也許源於他們的社會大背景,也許源於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不管怎樣,他們都很務實,敢於從小事、從基層做起。
博主好站推薦:
- Dec 08 Mon 2014 10:07
遊學台灣見聞:刷馬桶是必修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